产品与服务
当前位置:首页 > 产品与服务 > 瑞联金融事业解决方案 > 信用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信用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一、背景

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对信用风险的准确量化并在此基础上计算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而内部评级法则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涉及的最重要的核心技术之一。

过去一个时期以来,银行主要采用一维评级系统,即仅对借款或交易对手进行评级。新资本协议要求,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法中必须设计客户资信评级及贷款评级的两维体系,以满足风险监管的精确化技术要求。

大多数国际性银行在评级时除了考 察借款人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情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充足性等因素以外,还会考虑经济周期、行业特点、区域特征、市场竞争状况、管理水平以及产权结构等因素 对借款人偿债能力的影响。行业分析在风险评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巴塞尔委员会亦鼓励银行利用自己本身的资料建立评级标准,银行需要将评级的方法清楚列明,清楚阐释授信风险因素的筛选方法、评级的原理、处理非量化因素的准则等,以增加评级的透明度,便于监管机构检查,同时增强投资人对评级系统的信心。

二、信用风险量化

三、理念

从国际银行界看,常用的内部评级方法分为三类:以统计为基础的模型评级法、以专家判断为基础的定性评级法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级方法。

瑞联金融在对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相关要求的同时,结合国内银行的现状,参考世界领先银行的相关做法,为银行量身定制一套既能满足监管要求,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内部评级软件产品。该系统是对全行客户及债项进行内部评级和信贷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

瑞联金融信用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是协助银行应对信用风险的综合应用系统,其中涉及有关信用风险的多种计量模型与计算逻辑,包括如下主要内容:

(1) 多种方法计量信用风险风险加权资产(CRWA) 按 照中国银监会的具体监管要求,对实施新资本协议的银行,进行信用风险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为资本管理(CAM)提供准确的计量数据,计算银行资本充足率, 并为经济资本管理(ECM)提供支持。信用风险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将包括新资本协议标准法、基础内部评级法、高级内部评级法。
(2) 风险暴露分类 根据银监会相关要求,将银行信用风险风险暴露类别分为;主权风险、金融机构风险、零售风险、公司风险、股权风险、其它风险。并考虑到信用衍生品的管理。
(3) 信用评分 根据内部评级系统(IRB)的建设,结合其中的等级划分标准,对银行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分,支持授信审批管理工作的决策。
(4) PD模型建模 根据内部评级系统(IRB)的建设,结合银行数据,为银行提供统计分析与建设PD模型的工具。
(5) 输入及存储违约/降级事件 为银行进行信用风险数据的管理,用以支持PD模型建模、PD模型检验,协助银行内部评级系统(IRB)的建设。
(6) 输入及计算 EAD 协助银行内部评级系统(IRB)建设,基于银行信用风险数据管理要求,可为银行计算或者保存外部输入的EAD数值。
(7) 输入及存储 LGD 协助银行内部评级系统(IRB)建设,基于银行信用风险数据管理要求,可为银行计算或者保存外部输入的LGD数值。
(8) 预期损失计算 根据银行内部评级系统(IRB)建设,基于银行的PD、LGD、EAD,计算银行预期损失。
(9) 授信定价 根据银行内部评级系统(IRB)建设,基于银行信用风险数据管理要求,在银行授信审批流程中结合RAROC等风险调整后的业绩管理指标,进行客户授信定价,为授信准驳提供重要的支持。

四、价值

瑞联金融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将可以独立完成对行业、区域、产品以及客户和债项评级的全部计算过程,提供用户预警信息。可以作为信贷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同时在信贷业务流程中的重要作用如下图:

瑞联金融内部评级管理系统(IRB)对促进银行整体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成功的IRB不仅可以使银行基于自身风险业务数据的分析知晓银行的风险水平,更能够对银行经营战略的推进起到决策支持的强力作用,具体方面如下:

■经济资本的建模与管理:内部评级的结果以及风险量化的估计值,是银行内部经济资本计量模型构建的重要基础和输入参数的重要来源。
■风险偏好的设定:内部评级的结果以及风险量化的估计值,是银行确定其风险偏好和制定风险战略的基础。风险偏好和风险战略的确定,均应该得到银行最高管理层董事会的审批。
■损失准备计提:风险量化的估计值,是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重要依据。
■贷款定价:风险量化的估计值,将构成商业银行贷款及投资定价的重要基础。
■绩效衡量和考核:内部评级的结果以及风险量化的估计值,是计算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的重要依据,并据此考核业务部门、分支机构和相关人员的经营绩效。银行将能够把风险评级的结果明确纳入绩效考核政策。

推动风险管理基础建设:内部评级体系以及风险量化模型的开发和运用,将有助于银行加强相关信息系统建设、配置充分的风险管理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并促成审慎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